
從絕望到希望
歌手:孫春璃 & 季建誠
2021-01-25 | 國語音樂
2021-01-25 | 國語音樂



【專輯介紹】
這個專輯是寫給可能是因為「校園霸凌」或「家庭問題」、「過分成績至上主義」、「摯友已故」等情況覺得活得很痛苦的青少年或大學生,希望他們可以透過這些歌一起「發洩情緒」或是「得著安慰」或是「得到重新振作的力量」等而創作的歌。
專輯創作原因主要來自於對周遭的觀察、網路心理學相關文章個案的觀察,其次是來自於璃Band成員(今年分別人設大四&大一的孫春璃&季建誠)過去的經歷,尤其是被「青少年自傷自殺比率」相關新聞震驚到,覺得心疼他們,打算透過這些歌鼓勵類似情況的人可以透過音樂一起發洩情緒或是從歌詞中找到安慰或是重新前進的力量等等,而創作這個專輯。
另外,也有創一個包括過去至今作品的Youtube頻道&Bilibili,歡迎訂閱或對喜歡的音樂點讚!(可以搜尋「孫春璃」 或 「璃Band」)
【專輯各音樂創作動機】
《過分成績至上主義——殘酷的考試》
孫春璃曾就讀過某「過分在意成績」的學校與班級,不只是吃飯、座位按照成績排序,全班無論是資優生還是資源班的學生,只要有人成績考不好就會被老師當全班的面前用藤條抽打當處罰,而春璃更是體驗過什麼叫做「因為成績在全班面前被師長辱罵家人、批判生命價值、被霸凌跟老師告狀,老師要求要跟霸凌加害者當面道歉」等經歷,導致有個十分憂鬱的青少年時期。後來透過自學心理學、創傷醫治相關書籍以及依靠基督教信仰,逐漸變回比以前快樂的大學生。
江學弟(藝名:季建誠)曾因為不擅長讀書,以及「某些問題」導致「多科不及格」,從小得不到親生父親的愛,只有嘲笑與責打,甚至罵過「他的存在只是他父親的羞辱」、「不如去跳樓」等等。好不容易從小五努力讀書到高一,偶然取得人生中第一次的獎學金,父親仍然覺得不滿,覺得「他又不是建中的學生」,導致他真的一時衝動,寫過遺書並執行過自殺計劃,只是沒有成功。後來在好友春璃姐以心理學為基礎口頭陪伴與關心下放棄二次自殺念頭,以及後來在某教會認識很多真心朋友以後,逐漸走出陰影,成為比以前快樂的青少年。
後來透過網路觀察,發現也有其他青少年也有類似情況,所以創作這首歌。
節奏感來說,以極快速的節奏感諷刺過分競爭環境中,晚一秒就被淘汰的氣氛。
歌詞上先是諷刺「過度在乎成績」,以及「因為過分成績至上主義受傷」的心理,再鼓勵「雖有考試,適當就好」、「成績只是證明自己學會多少的結果,但不應該成為貼別人標籤或是要求對方去死之類的批判工具」、「真的讀不了書的與其去在意表面成績,不如追求自己的專長、大膽追夢」。
《致摯友已故之人——回憶中的朋友》
孫春璃高中時期好不容易脫離被霸凌孤立沒朋友的九年陰影,在班上交到人生中第一位摯友,那位摯友卻在高三對她態度極差(後來才知道這是她的求救訊號),那位同學為了「師長過分在乎她的成績」提出「要自殺,且已擬定相關計劃」。
春璃一時心急幫她尋求資源,很恭敬的態度期望某位老師不要再要求該同學的成績,以免真的發生校園自殺事件,誰知道老師不但不領情,反倒是臭罵她一頓,覺得「是她先越權、有錯在先,當然該罵」;幫那位同學跟輔導室尋求資源,看到那位平常面無表情的同學哭得十分傷心的樣子才知道「那位同學的遭遇」,但隨著畢業,那位同學突然選擇跟全班師生(包括她)斷絕聯繫,最終做的一切都是徒然,那位同學終究離開了她。(雖說那位同學可能還活著,但是斷絕聯繫前已用各種言行表示討厭她)
因此她一直自責到大學,也不知不覺忽略很多當下應有的人際關係。後來才發現,「與其去看自己所沒有的,不如去看自己所擁有的」,有位摯友其實一直陪伴在她身邊,假日常常約出來一起讀書一起玩,甚至一起談心,對方也不會介意她偶爾會有情緒暴走的時候,只希望她可以過得比較快樂,於是她也下定決心——把「回憶中的朋友」永遠「放在回憶裡」就好,現在應當「好好把握還在眼前的彼此」。
網路上剛好看到有些網友為了「朋友已經死於自殺」而傷心,決定寫這首歌(雖說歌詞的情節跟真實情況仍有誤差,但這是為了「朋友已死而傷心」的人寫的),如果有人因為摯友的離世而覺得傷心的也可以聽這首歌,前面兩段可以一起抒發情緒,而最後一段則是把重點帶回「把握當下」。
《霸凌議題——這不是你的錯》
孫春璃曾在脫離青少年時期被霸凌後,又被同學吐槽「全班那麼多人為什麼只霸凌你?不就是因為你有問題?」,讓她十分在意。很慶幸,好朋友的江學弟(藝名:季建誠)原來也是站在「反霸凌」的那一方,沒有一起事後批判她,還口頭鼓勵了幾句。結果,後來才知道他也有被霸凌的經驗,而且,如果算上家庭情況,他才是更需要被關心的人。
後來,上網偶然看到一些青少年因為霸凌想不開的留言,總是被網友、酸民「二次批判」、「推廣應該責怪受害者的風潮」,甚至有網友因為網路二次批判真的選擇自殺身亡的新聞都不是沒有,讓她十分不滿。
他們討論這個議題後發現——「當霸凌事件發生後,眾人通常不會去指責加害者,而是責怪受害者不努力。那麼,如果受害者被霸凌的原因是先天殘疾(例:因為聽障無法正常互動)、家庭問題(例:被家暴嚴重,身心已受創到社交障礙)呢?難道這是他們可以自己去選擇改變(例:聽障突然可以聽到!?)、努力(例:被家暴的孩子有能力自己選擇親生父母是誰!?)的嗎?」
於是打算用這首歌唱出「不應二次批判受害者」、「人人都有自己的價值,不應隨便貼標籤」的理念,並且鼓勵如果是曾被霸凌的聽眾「不要自我責怪」、「練習好好愛自己」的歌。
《崩潰前夕的快歌——如果一切都是場夢就好》
畢竟專輯標題為《從絕望到希望》,以及專輯動機已經於上一頁投影片提過。而這一首是倒數兩首最絕望的歌,雖說歌詞最後都會提到「重新振作」 。(這兩首歌分別是快歌的《崩潰前夕的快歌——如果一切都是場夢就好》以及比快歌慢的《絕望邊緣——是否前方已是盡頭》)
這首歌如同歌詞,是寫給「背負過多沉重壓力」、「無法再次面向未來」甚至「開始懷疑自身生命價值」、「因此倒數餘生」的青少年或是大學生,可以聽這首歌跟我們一起發洩情緒、找回重新振作的力量。
歌詞唱的部分是高一時期的江學弟(藝名:季建誠)與大一時期的孫春璃曾經為了上述原因走不出來的期間的心情,以及「把一切發洩在音樂」、「希望所有痛都可以消失」、「想要安慰當年那個沒人在乎的童年的自己」以及最後決定「重新振作」的一首歌。
《絕望邊緣——是否前方已是盡頭》
曾經透過網路或是現實世界言語關心或真的現場陪伴過一些個案,而這些人都經歷過絕望甚至做過傻事,有些人是因為不至於嚴重霸凌但長期孤立(Ex:孫春璃(RuRu)、季建誠(江建凱))、不至於到家暴但家庭缺乏愛——過分重視成績到責打小孩過程中言語涉及「對方令人丟臉到不如去死」或是跟親戚一起住被長期忽視(Ex:孫春璃的「回憶中的朋友」A、江建凱、青少年網友B)、校園霸凌(Ex:青少年網友C、青少年網友E)、家庭暴力(Ex:大學生朋友D、青少年網友E)、家庭性暴力(Ex: 青少年網友E)……
在網路上幫助他人同時,也發現有些網民明明已知對方有痛苦的遭遇,毫無同情心直接去二次批判,例如「懦弱」、「像他們這種**(粗鄙之語)不如去死」,有些人真的會因此死亡。
所以寫了這首歌——第一小段、第二小段在描述受害者的心聲,副歌則是璃Band已經走出來之後再假設如果是這類情況,鼓勵聽歌的人「不要聽從他人批判」、「好好做自己」、「雖有悲慘過去並不代表未來完全無希望」、「活在當下重拾希望」等。
*附註:雖說2021年~6月止大四的孫春璃跟大一的季建誠(江建凱)都是「璃Band」的虛構角色,但後來隨著創作他們的作者兼不專業配音者兼幕後真正的作曲者想要透過網路幫助他人,又不希望透露真實個資在網路上(就像很多網友網路上都用匿名一樣),將孫春璃直接套上作者親身經歷與實際年齡、季建誠則是把周遭朋友的經歷或互動經驗套上,只是為了幫周遭朋友們完全保密個資,才使用季建誠或江建凱為網路匿名。(詳細可參考璃Band介紹)
《重新出發——揮別過去嶄新開始》
一方面是因為專輯名稱,這首歌打算寫一點相較於「一直緊抓過去」更可以看到快樂與希望的內容,另一方面,根據創作「璃Band」兩位角色的作者的過去經驗,發現「一直緊緊抓著過去」不但無法改變任何事,只會令自己覺得痛苦,但「揮別過去」、「活在當下」比較可以感受到日常的快樂,所以也鼓勵聽歌的人也可以練習「揮別過去」、「重新出發」、「迎向嶄新開始」。
【璃Band介紹】
由於作者喜歡打擊樂,原本是由作者創作出來的線上虛擬打擊樂團,裡面的成員——今年大四的孫春璃與大一季建誠,原本只是如同初音未來類似概念建立的虛擬藝人。只差是「真人配音」,沒有使用機器軟體之類的唱歌。(創作他們的作者/並非專業配音員也非歌手,原本只是業餘打擊樂演奏者兼作曲者,並不擅長唱歌)
後來剛好真實世界的作者走出過去陰影,也想透過網路幫助正在青少年時期憂鬱的人,以及配合真實世界作者情況,才讓這兩個角色從單純的虛擬角色變成「背後有真實世界的人」。
以璃Band故事為例,畢竟初次創作他們的目的只是「虛擬藝人」,所以仍有部分虛構情節,但孫春璃的故事大多來自於作者本人(例:作者大學四年級,角色就大四);大一的季建誠(江建凱)則是來自於觀察周遭或是網路事件、心理學書籍上的個案組合而成。這些「周遭人」仍是真實世界存在的人,只是沒有加入音樂這一塊。
例1:春璃(作者的網路暱稱)的確有在大一真實世界為了「二次批判霸凌受害者問題」跟某年齡比她小、還算信任的男性學生抱怨、討論過。該同學也是站在「反霸凌」的那一方,也表示同情她的國中遭遇。然而,這位同學也表示「羨慕她可以有愛她的父母,以及可以跟家人一起住,自己則是只能住在親戚家,從小就算被霸凌或是學業指導、生活起居等通通沒人在乎」……網路上當然不能公開他的本名,所以統一使用「季建誠(江建凱)」當做匿名。
例2:春璃在失去一個摯友以後,仍有跟另一位女性摯友常常連絡、一起約出來玩、一起讀書、逛街,網路上也不能公開她的本名,所以一樣套上「季建誠(江建凱)」當做匿名。
例3:春璃曾經在某機會下跟某男性青少年討論過「過分成績至上主義」的問題,網路上也不能公開他的本名,所以一樣套上「季建誠(江建凱)」當做匿名。
……
所以雖說這兩位角色原本都是虛構角色,但其角色故事背後還是有真實世界的人。
這個專輯是寫給可能是因為「校園霸凌」或「家庭問題」、「過分成績至上主義」、「摯友已故」等情況覺得活得很痛苦的青少年或大學生,希望他們可以透過這些歌一起「發洩情緒」或是「得著安慰」或是「得到重新振作的力量」等而創作的歌。
專輯創作原因主要來自於對周遭的觀察、網路心理學相關文章個案的觀察,其次是來自於璃Band成員(今年分別人設大四&大一的孫春璃&季建誠)過去的經歷,尤其是被「青少年自傷自殺比率」相關新聞震驚到,覺得心疼他們,打算透過這些歌鼓勵類似情況的人可以透過音樂一起發洩情緒或是從歌詞中找到安慰或是重新前進的力量等等,而創作這個專輯。
另外,也有創一個包括過去至今作品的Youtube頻道&Bilibili,歡迎訂閱或對喜歡的音樂點讚!(可以搜尋「孫春璃」 或 「璃Band」)
【專輯各音樂創作動機】
《過分成績至上主義——殘酷的考試》
孫春璃曾就讀過某「過分在意成績」的學校與班級,不只是吃飯、座位按照成績排序,全班無論是資優生還是資源班的學生,只要有人成績考不好就會被老師當全班的面前用藤條抽打當處罰,而春璃更是體驗過什麼叫做「因為成績在全班面前被師長辱罵家人、批判生命價值、被霸凌跟老師告狀,老師要求要跟霸凌加害者當面道歉」等經歷,導致有個十分憂鬱的青少年時期。後來透過自學心理學、創傷醫治相關書籍以及依靠基督教信仰,逐漸變回比以前快樂的大學生。
江學弟(藝名:季建誠)曾因為不擅長讀書,以及「某些問題」導致「多科不及格」,從小得不到親生父親的愛,只有嘲笑與責打,甚至罵過「他的存在只是他父親的羞辱」、「不如去跳樓」等等。好不容易從小五努力讀書到高一,偶然取得人生中第一次的獎學金,父親仍然覺得不滿,覺得「他又不是建中的學生」,導致他真的一時衝動,寫過遺書並執行過自殺計劃,只是沒有成功。後來在好友春璃姐以心理學為基礎口頭陪伴與關心下放棄二次自殺念頭,以及後來在某教會認識很多真心朋友以後,逐漸走出陰影,成為比以前快樂的青少年。
後來透過網路觀察,發現也有其他青少年也有類似情況,所以創作這首歌。
節奏感來說,以極快速的節奏感諷刺過分競爭環境中,晚一秒就被淘汰的氣氛。
歌詞上先是諷刺「過度在乎成績」,以及「因為過分成績至上主義受傷」的心理,再鼓勵「雖有考試,適當就好」、「成績只是證明自己學會多少的結果,但不應該成為貼別人標籤或是要求對方去死之類的批判工具」、「真的讀不了書的與其去在意表面成績,不如追求自己的專長、大膽追夢」。
《致摯友已故之人——回憶中的朋友》
孫春璃高中時期好不容易脫離被霸凌孤立沒朋友的九年陰影,在班上交到人生中第一位摯友,那位摯友卻在高三對她態度極差(後來才知道這是她的求救訊號),那位同學為了「師長過分在乎她的成績」提出「要自殺,且已擬定相關計劃」。
春璃一時心急幫她尋求資源,很恭敬的態度期望某位老師不要再要求該同學的成績,以免真的發生校園自殺事件,誰知道老師不但不領情,反倒是臭罵她一頓,覺得「是她先越權、有錯在先,當然該罵」;幫那位同學跟輔導室尋求資源,看到那位平常面無表情的同學哭得十分傷心的樣子才知道「那位同學的遭遇」,但隨著畢業,那位同學突然選擇跟全班師生(包括她)斷絕聯繫,最終做的一切都是徒然,那位同學終究離開了她。(雖說那位同學可能還活著,但是斷絕聯繫前已用各種言行表示討厭她)
因此她一直自責到大學,也不知不覺忽略很多當下應有的人際關係。後來才發現,「與其去看自己所沒有的,不如去看自己所擁有的」,有位摯友其實一直陪伴在她身邊,假日常常約出來一起讀書一起玩,甚至一起談心,對方也不會介意她偶爾會有情緒暴走的時候,只希望她可以過得比較快樂,於是她也下定決心——把「回憶中的朋友」永遠「放在回憶裡」就好,現在應當「好好把握還在眼前的彼此」。
網路上剛好看到有些網友為了「朋友已經死於自殺」而傷心,決定寫這首歌(雖說歌詞的情節跟真實情況仍有誤差,但這是為了「朋友已死而傷心」的人寫的),如果有人因為摯友的離世而覺得傷心的也可以聽這首歌,前面兩段可以一起抒發情緒,而最後一段則是把重點帶回「把握當下」。
《霸凌議題——這不是你的錯》
孫春璃曾在脫離青少年時期被霸凌後,又被同學吐槽「全班那麼多人為什麼只霸凌你?不就是因為你有問題?」,讓她十分在意。很慶幸,好朋友的江學弟(藝名:季建誠)原來也是站在「反霸凌」的那一方,沒有一起事後批判她,還口頭鼓勵了幾句。結果,後來才知道他也有被霸凌的經驗,而且,如果算上家庭情況,他才是更需要被關心的人。
後來,上網偶然看到一些青少年因為霸凌想不開的留言,總是被網友、酸民「二次批判」、「推廣應該責怪受害者的風潮」,甚至有網友因為網路二次批判真的選擇自殺身亡的新聞都不是沒有,讓她十分不滿。
他們討論這個議題後發現——「當霸凌事件發生後,眾人通常不會去指責加害者,而是責怪受害者不努力。那麼,如果受害者被霸凌的原因是先天殘疾(例:因為聽障無法正常互動)、家庭問題(例:被家暴嚴重,身心已受創到社交障礙)呢?難道這是他們可以自己去選擇改變(例:聽障突然可以聽到!?)、努力(例:被家暴的孩子有能力自己選擇親生父母是誰!?)的嗎?」
於是打算用這首歌唱出「不應二次批判受害者」、「人人都有自己的價值,不應隨便貼標籤」的理念,並且鼓勵如果是曾被霸凌的聽眾「不要自我責怪」、「練習好好愛自己」的歌。
《崩潰前夕的快歌——如果一切都是場夢就好》
畢竟專輯標題為《從絕望到希望》,以及專輯動機已經於上一頁投影片提過。而這一首是倒數兩首最絕望的歌,雖說歌詞最後都會提到「重新振作」 。(這兩首歌分別是快歌的《崩潰前夕的快歌——如果一切都是場夢就好》以及比快歌慢的《絕望邊緣——是否前方已是盡頭》)
這首歌如同歌詞,是寫給「背負過多沉重壓力」、「無法再次面向未來」甚至「開始懷疑自身生命價值」、「因此倒數餘生」的青少年或是大學生,可以聽這首歌跟我們一起發洩情緒、找回重新振作的力量。
歌詞唱的部分是高一時期的江學弟(藝名:季建誠)與大一時期的孫春璃曾經為了上述原因走不出來的期間的心情,以及「把一切發洩在音樂」、「希望所有痛都可以消失」、「想要安慰當年那個沒人在乎的童年的自己」以及最後決定「重新振作」的一首歌。
《絕望邊緣——是否前方已是盡頭》
曾經透過網路或是現實世界言語關心或真的現場陪伴過一些個案,而這些人都經歷過絕望甚至做過傻事,有些人是因為不至於嚴重霸凌但長期孤立(Ex:孫春璃(RuRu)、季建誠(江建凱))、不至於到家暴但家庭缺乏愛——過分重視成績到責打小孩過程中言語涉及「對方令人丟臉到不如去死」或是跟親戚一起住被長期忽視(Ex:孫春璃的「回憶中的朋友」A、江建凱、青少年網友B)、校園霸凌(Ex:青少年網友C、青少年網友E)、家庭暴力(Ex:大學生朋友D、青少年網友E)、家庭性暴力(Ex: 青少年網友E)……
在網路上幫助他人同時,也發現有些網民明明已知對方有痛苦的遭遇,毫無同情心直接去二次批判,例如「懦弱」、「像他們這種**(粗鄙之語)不如去死」,有些人真的會因此死亡。
所以寫了這首歌——第一小段、第二小段在描述受害者的心聲,副歌則是璃Band已經走出來之後再假設如果是這類情況,鼓勵聽歌的人「不要聽從他人批判」、「好好做自己」、「雖有悲慘過去並不代表未來完全無希望」、「活在當下重拾希望」等。
*附註:雖說2021年~6月止大四的孫春璃跟大一的季建誠(江建凱)都是「璃Band」的虛構角色,但後來隨著創作他們的作者兼不專業配音者兼幕後真正的作曲者想要透過網路幫助他人,又不希望透露真實個資在網路上(就像很多網友網路上都用匿名一樣),將孫春璃直接套上作者親身經歷與實際年齡、季建誠則是把周遭朋友的經歷或互動經驗套上,只是為了幫周遭朋友們完全保密個資,才使用季建誠或江建凱為網路匿名。(詳細可參考璃Band介紹)
《重新出發——揮別過去嶄新開始》
一方面是因為專輯名稱,這首歌打算寫一點相較於「一直緊抓過去」更可以看到快樂與希望的內容,另一方面,根據創作「璃Band」兩位角色的作者的過去經驗,發現「一直緊緊抓著過去」不但無法改變任何事,只會令自己覺得痛苦,但「揮別過去」、「活在當下」比較可以感受到日常的快樂,所以也鼓勵聽歌的人也可以練習「揮別過去」、「重新出發」、「迎向嶄新開始」。
【璃Band介紹】
由於作者喜歡打擊樂,原本是由作者創作出來的線上虛擬打擊樂團,裡面的成員——今年大四的孫春璃與大一季建誠,原本只是如同初音未來類似概念建立的虛擬藝人。只差是「真人配音」,沒有使用機器軟體之類的唱歌。(創作他們的作者/並非專業配音員也非歌手,原本只是業餘打擊樂演奏者兼作曲者,並不擅長唱歌)
後來剛好真實世界的作者走出過去陰影,也想透過網路幫助正在青少年時期憂鬱的人,以及配合真實世界作者情況,才讓這兩個角色從單純的虛擬角色變成「背後有真實世界的人」。
以璃Band故事為例,畢竟初次創作他們的目的只是「虛擬藝人」,所以仍有部分虛構情節,但孫春璃的故事大多來自於作者本人(例:作者大學四年級,角色就大四);大一的季建誠(江建凱)則是來自於觀察周遭或是網路事件、心理學書籍上的個案組合而成。這些「周遭人」仍是真實世界存在的人,只是沒有加入音樂這一塊。
例1:春璃(作者的網路暱稱)的確有在大一真實世界為了「二次批判霸凌受害者問題」跟某年齡比她小、還算信任的男性學生抱怨、討論過。該同學也是站在「反霸凌」的那一方,也表示同情她的國中遭遇。然而,這位同學也表示「羨慕她可以有愛她的父母,以及可以跟家人一起住,自己則是只能住在親戚家,從小就算被霸凌或是學業指導、生活起居等通通沒人在乎」……網路上當然不能公開他的本名,所以統一使用「季建誠(江建凱)」當做匿名。
例2:春璃在失去一個摯友以後,仍有跟另一位女性摯友常常連絡、一起約出來玩、一起讀書、逛街,網路上也不能公開她的本名,所以一樣套上「季建誠(江建凱)」當做匿名。
例3:春璃曾經在某機會下跟某男性青少年討論過「過分成績至上主義」的問題,網路上也不能公開他的本名,所以一樣套上「季建誠(江建凱)」當做匿名。
……
所以雖說這兩位角色原本都是虛構角色,但其角色故事背後還是有真實世界的人。
